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保護”,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提供了行動指南。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文化多樣,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遺產大國。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我國申報世界遺產59項,位居世界前列。縱貫南北的北京中軸線彰顯“中正和合”、巴丹吉林沙漠的斑斕湖泊映照著連綿沙山、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供數(shù)千萬水鳥遷飛……文化遺產亙古亙今,自然景觀奇崛壯麗。守護好這些寶貴資源,就是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賡續(xù)人類文明的基因,澤被后世,任重道遠。
文化和自然遺產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擺在首位的始終是保護。這些年,從設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提高全社會遺產保護意識,到中央財政投入6億元,支持世界文化遺產監(jiān)測與保護,再到加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建設,世界自然遺產和雙遺產面積突破7.9萬平方公里……我國遺產保護之路走得扎實穩(wěn)健。進一步提高遺產保護能力,還須瞄準整體性、系統(tǒng)性,多方聯(lián)動推進生態(tài)一體化保護、文化遺產統(tǒng)一監(jiān)管,呵護自然珍寶、擦亮文化瑰寶。
世界遺產是活態(tài)遺產,不僅屬于歷史,更屬于當下和未來;不僅需要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僅僅將文物鎖在庫房里,將自然與人類分隔,會失去它們應有的價值。只有融入現(xiàn)代生活、城市更新、時尚潮流乃至網絡熱點,才能讓世界遺產真正“活起來”。比如,博物館是文物活化利用的重要場所,如今通過數(shù)字化、影像化,文化遺產實現(xiàn)了二次開發(fā)?!胺沁z微短劇”走紅,助推一批小眾目的地旅游走熱,豐富了文化產品供給,也滿足了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是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如何在擦亮特色文旅、生態(tài)旅游名片的同時,保存好歷史文脈,守護好綠水青山,考驗著各地處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繼承與發(fā)展、保護與利用關系的能力。平衡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才能讓獨特的世界遺產永葆青春,煥發(fā)新的蓬勃生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世界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積極引客來,用好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讓世界游客感受我國人文之韻、自然之美。加速“走出去”,開展多種多樣的國際交流活動,摸索文化貿易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貢獻中國方案。
申遺成功是保護和發(fā)展的新起點。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把珍貴的遺產完整地留給子孫后代,推動遺產資源更好融入社會生活,以實際行動讓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記憶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經濟日報評論員)
?。ㄋ苫ńW編輯 孫淑平 松花江網見習編輯 齊源 初審 張勇軍 復審 李明丹 終審 王久權)
原標題: 經濟日報評論員:煥發(fā)文化和自然遺產新光彩
反侵權公告: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未經書面許可,擅自轉載本報社作品的,將涉嫌侵犯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為規(guī)范網絡轉載行為,制止非法侵權轉載,本報社鄭重公告:
一、任何單位或個人,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著作權歸屬于江城日報社(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松花江網、吉林烏拉圈等)的原創(chuàng)內容,必須事先取得江城日報社書面授權;
二、對侵犯江城日報社(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松花江網、吉林烏拉圈等)著作權益的違法行為,本報社將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包括但不限于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提起訴訟等;
三、對于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提供侵權線索:
程律師(法律顧問)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