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吉林省長白山腳下的二道白河鎮(zhèn)中心有一座人工湖,湖水清澈、食物豐富,生態(tài)環(huán)境極佳。它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名曰“美人松湖”。
美人松湖自2007年建成以來已逐漸成為眾多候鳥的繁殖之地和遷徙“驛站”。今年三月,美人松湖迎來了一批貴客的到來——4雄1雌組成的“中華秋沙鴨小分隊”。
“在家門口就能近距離看到中華秋沙鴨,這可是以前從沒有過的事?!倍腊缀渔?zhèn)的居民興奮地談論著新搬來的“鄰居”。
巢于樹,棲于水,繁衍生息,南遷北歸,跨越白山黑水、中原大地、河流湖泊……
中華秋沙鴨,這個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中國獨有珍稀鳥類種群,用一生譜寫了一曲古老永恒而又壯麗絢爛的遷徙之歌。
鳥類活化石
中華秋沙鴨有“國鴨”之稱,也被稱作“鳥類活化石”“水中大熊貓”,是第三紀冰川期后殘存下來的物種,距今已有1000多萬年,妥妥的“國寶”一枚。
目前在全球,中華秋沙鴨的數量不到5000只,屬于全球瀕危物種。在我國,中華秋沙鴨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稀有物種,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也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鳥種。
中國吉林網在長白山漫江拍到的一雄一雌的中華秋沙鴨
初冬的長白山,河流漸漸封凍。這個時節(jié),中華秋沙鴨基本上都開始遷徙到越冬地。到了11月中旬,整個中華秋沙鴨集群就會全部飛走,只留下風中搖曳的樹木。
“東北繁殖,江南越冬”,基本就是中華秋沙鴨一生的軌跡。
中華秋沙鴨主要在中國東北的吉林和黑龍江區(qū)域繁殖。吉林省的長白山地區(qū)是中華秋沙鴨的最大繁殖地之一。
每年3月末、4月初,中華秋沙鴨飛回北方,在這里度過長達半年多的繁殖期,再于11月初南遷越冬。
目前,中華秋沙鴨的越冬地主要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qū),比如浙江、湖南、安徽、陜西、江西、重慶……
中國吉林網發(fā)起的本次大型主題采訪,正是聯合中華秋沙鴨繁殖和越冬地的十省(區(qū)市)省級重點新聞網站,帶著億萬網友和中華秋沙鴨一起云上“飛躍”生態(tài)中國。
生態(tài)晴雨表
近年來,長白山保護開發(fā)區(qū)嚴格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tài)保護修復項目,開展森林保護與撫育,保護區(qū)森林覆蓋率突破95%,中華秋沙鴨種群數量穩(wěn)中有升。據吉林省林業(yè)和草原局統(tǒng)計,2022年全省監(jiān)測發(fā)現中華秋沙鴨626只。
中華秋沙鴨有著嚴重的“潔癖”,對生存環(huán)境尤其是水質極為挑剔,因此它們是直接反映水環(huán)境質量的“指示物種”,素有“生態(tài)環(huán)境風向標”和“水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生態(tài)試紙”之稱。
中華秋沙鴨對生活的水質要求極高
“它們只生活在極為清澈干凈的水中。”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與自然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冬平說,越來越多的地方觀測到中華秋沙鴨,正是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發(fā)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的又一個生動例證。
隨著生態(tài)文明建設持續(xù)推進,生態(tài)環(huán)境顯著改善,中華秋沙鴨在越來越多的地方現身。浙江省安吉縣2015年首次發(fā)現中華秋沙鴨越冬種群以來,已連續(xù)第八年觀測到這一珍稀鳥類。
居然有“發(fā)型”
江西省鷹潭市龍虎山景區(qū),上清鎮(zhèn)生態(tài)護林員肖冬樣在瀘溪河長達10余年的跟蹤拍攝觀測中華秋沙鴨。每當撿到羽毛和糞便,他就寄給科研機構,便于科研機構更好地研究中華秋沙鴨的習性。
專家普遍認為,中華秋沙鴨的外形和“發(fā)型”是它們有別于其他秋沙鴨的重要特征。
有人用“身披祥云頭戴冠”來形容“國鴨”?! ?/P>
屬于中型水禽的中華秋沙鴨,體長普遍只有49-63厘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頭頂長有兩個羽冠,看上去頭頂就像噴了二斤啫喱水,頗有“殺馬特”風范。
“最為醒目的特征還有兩脅羽毛上有祥云一般的魚鱗斑紋,也稱作鱗脅秋沙鴨。其模式標本采集于我國,因此名字被冠以‘中華’二字?!眲⒍秸f。
會上樹的鴨
在長白山,保護中華秋沙鴨的工作人員冬天經常飲冰臥雪,攀樹維護它們的巢穴。這是因為,中華秋沙鴨不會筑巢。
中華秋沙鴨只能選擇天然樹洞做巢穴,它們是世界上唯一會上樹的鴨子。在千百年的進化中,它們的飛行能力比大部分鴨子都強,但仍將巢穴安在七八米高的樹上。這些樹大多靠近河湖,便于受到敵人攻擊時迅速飛入水中避險。
鴨類在自然界中天敵太多,剛出生的中華秋沙鴨寶寶也隨時隨地會面臨危險。通常這些鴨寶寶在出生一天左右,就要從10米高的樹上跳下,跟隨著鴨媽媽學習覓食的技巧,這也是在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下萬般無奈而做出的選擇。
但不用擔心,大部門雛鴨在高空落地過程中像一個個小降落傘,腹部著地后安然無恙的彈起。隨后快速向鴨媽媽靠攏,開啟生命的探險之旅。
觀察發(fā)現,適合雌鴨孵化的天然鴨巢少得可憐。所以樸龍國和幾位科研工作者萌生了為中華秋沙鴨建造人工鴨巢的想法。
通過多方努力,這個想法逐步變?yōu)楝F實。人工鴨巢助力中華秋沙鴨安家落戶,在長白山孵化成長的中華秋沙鴨數量不斷增長。
能夠親眼見證一個個脆弱又頑強的小生命在人工鴨巢里誕生,是最令這些中華秋沙鴨保護者激動的時刻。
捕魚達“鴨”
中華秋沙鴨的壽命一般在8-10年,雄性和雌性在外貌上有很大不同,雄性的身上以黑白羽毛為主,腦袋和脖子、背部等區(qū)域都呈現黑色,而身體的兩側、腹部和胸前則呈現白色,而雌性的腦袋和脖子羽毛則多為褐色,并且背部和尾巴上的深色羽毛會漸變?yōu)榛疑?,且它的體側還長有灰色的袋狀斑紋。
研究發(fā)現,它們在越冬棲息地的配偶制度表現為一夫多妻或二夫一妻,且不同地方、不同集群也會有所不同。
而且,中華秋沙鴨有一個獨特的習性——搶奪幼崽。戰(zhàn)斗力更強的母鴨,有權力收養(yǎng)對方的孩子。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獲勝的母鴨絕對一視同仁,對待搶來的“非親生”的幼鴨視如己出,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
中華秋沙鴨的水里和空中都有著驚人的速度
中華秋沙鴨的厲害之處在于它們非常善于游泳和潛水,飛行速度驚人,同時在水中的速度也非常快,捕魚方面是一把好手。只要是有水的地方,中華秋沙鴨總是不缺魚吃,天生的捕魚達“鴨”。
對于游水、泅水能力都極強的中華秋沙鴨來說,水里不僅有它們需要的食物,也要比陸地安全得多。
2022年黑龍江省伊春市在伊春河入河口處設立中華秋沙鴨棲息地標志性雕塑 攝影家王志富 攝
1000萬年,生命輪回周而復始?!?/P>
見證過酷寒的冰川期,登上地球上最古老野鴨寶座的中華秋沙鴨,生命歷程也在向前推進?! ?/P>
它們的保護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ㄋ苫ńW編輯 孫淑平)
原標題: “國鴨”原來是這樣的“寶”
反侵權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未經書面許可,擅自轉載本報社作品的,將涉嫌侵犯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為規(guī)范網絡轉載行為,制止非法侵權轉載,本報社鄭重公告:
一、任何單位或個人,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著作權歸屬于江城日報社(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松花江網、吉林烏拉圈等)的原創(chuàng)內容,必須事先取得江城日報社書面授權;
二、對侵犯江城日報社(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松花江網、吉林烏拉圈等)著作權益的違法行為,本報社將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包括但不限于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提起訴訟等;
三、對于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提供侵權線索:
程律師(法律顧問)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權合作)0432-62523496